一、不打无准备之仗
充分的申请准备包括准备所申请学科专业必须要求的语言等标化考试,以及择校方面的排兵布阵的信息收集与判断。
和高考填写志愿需要运用策略一样,有时候考得好,进入自己的梦校,填志愿的方式方法也很重要。
若对自己的认识不清,妄自菲薄,容易在择校时就低,届时眼看着背景不如自己的同学反而能去名气大、排名更高的英国大学。反之,过分自信,盲目地去挑选水平远高于自己实力的学校和专业,恰恰遇上现在英国院校中国籍学生的申请量这么大,特别是靠前的学校。一番拉扯下来,可能适合自己能力水平院校的第一批次申请时间耽误了。反过来申请次一级学校的位置名额也没有了,两头落空!
二、语言成绩其实很重要
虽然一些英国学校接受无语言成绩可以先申请,后面在规定的时间内补交,但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几年各大院校都不缺中国籍申请人。同等条件下,院校一定优先考虑语言成绩达标(有语言成绩的)申请人。这也意味着,若申请时没有该成绩,则录取的概率大大降低。很多学生磨磨蹭蹭,觉得自己还有时间,自己可以考出来,殊不知针对中国籍申请人,热门院校的申请截止也会更早一点地关上。等赶不上当年入学,悔之晚矣。
三、如何择校
对于如何选择学校,小编这边推荐一个思路供读者参考。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中有一条为——以终为始,建议学生更多带着结果导向的思维去判断自己的择校。
举例来说:
1)学生自身条件比较好,国内优秀985大学、甚至C9毕业,雅思成绩好、绩点高,完全可以冲击英国真正的巨头——牛津、剑桥。现实中反倒是,牛剑不敢申请,中国人扎堆申请LSE、IC、UCL,而后面三所的中国学生竞争尤其激烈。很多好学生即使分数到学校要求都不敢去申。这就是牛校的威慑力,总是让留学生心存敬畏,打心底觉得自己不行,距离这两还差一丢丢。
大多数英国院校,硕士比本科录取要求高、毕业难。反倒是牛剑是相反的,本科对生源要求卡的要死,硕士每年都有双非的本科申请成功,关键是这类给到学生信心的信息太少。
2)还有一类,前置学历比较普通,有的是专科,非全日制的专升本,第一种想法一定是追求排名高、名气大的英国硕士院校来刷新自己的教育背景。此时,需要学生冷静。越是好的学校,它有一定的毕业率和难度,是否适合自己?要根据自己的语言能力和学习基础衡量,选择一个排名适中的院校。因万一进入毕业严苛的好学校,最终没能毕业,这样的结果一定是选择英国升学前不希望看到的。
适当的压力是进步的动力,前提是此压力是适度的。
3)各个方面比较均衡的学生,则除了关注学校的世界排名、名气口碑,更可以综合考虑专业的就业前景(比如人工智能等代表未来的新兴行业)、城市治安、实习机会、就业服务等综合考量。这个时候,可以多问问社交媒体上之前的中国师兄师姐,听听他们的建议和学习体验。